logo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工位/办公室出租·工商/税务/银行核查拍照·异常解除
服务单位 联华众创



微信扫码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电话 010-61256989
手机 17319287279(微信同号)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 3500~5000元/年
工位出租 600~1000元/月
办公室/会议室/洽谈室…出租 40~80元/小时
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 500元起


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本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对于本市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杆和火炬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支撑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的必然要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坚实,需要率先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的创新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北京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成本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创新驱动的倒逼机制加速形成,已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高起点构建符合首都经济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有力支撑。北京已进入向世界城市迈进的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丰富和完善城市功能提供先进技术支持、高端产品支撑和多元服务应用,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进一步集聚世界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和国际活动,提升首都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快推动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支撑,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创新制度安排、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与资本对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必须紧紧把握历史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立足首都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产业基础好、技术能力强、带动效应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聚集整合创新资源为重点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以重大项目为着力点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示范应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统筹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集中精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提升“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重点推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凝聚强大的发展合力。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支撑当前发展与提升长远竞争力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明确发展时序和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2.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瞄准高端环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攻关和标准创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3.资源集成,体制创新。加强创新制度建设,积极对接中央资源,争取国家要素落地,有效利用好国外资源,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充分挖掘地方经济潜力,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4.需求拉动,政府引导。坚持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和示范工程实施,从支持研发向支持研发和提供市场并重转变,从支持供给向支持供给与增加需求并重转变,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专、特、精、新”的中小企业。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凝聚一批领军型人才,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三、明确发展重点,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的发展方向,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以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突破,以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深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深化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突破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与先进成套制造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促进高端服务器、大型存储的产业化发展,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服务等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创新网络运营和增值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

  (二)生物产业跨越发展。坚持高端制造与研发服务并进,促进生物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结合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开发、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化学药,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人源化抗体、生物芯片和诊断试剂等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高端诊疗仪器及关键部件,发展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的新型医疗器械。大力推进农业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生物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积极发展以生物技术研发外包为重点的生物技术服务业。

  (三)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鼓励先进低碳技术应用。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开发推广LED(发光二极管)等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发展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成套设备,提升污水处理与废水资源化等领域的设备成套能力,大力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和运行管理为一体的系统集成商。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完善资源回收体系,加快推进餐厨垃圾、固体废弃物、废旧商品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水平。

  (四)新材料产业特色发展。面向产业应用需求,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和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及器件等信息产业适用材料。推进发展汽车钢板、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汽车产业适用材料。着力开展高性能锂电池、纳米纤维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大型风机叶片复合材料、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适用材料的研究。提升新型绿色建材、非晶材料等节能环保材料的发展水平。促进人工关节、齿科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材料等医学材料的产业化。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规模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体系构建,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及测试平台,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及充电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提升北京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以发展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为补充,推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等三大关键系统和关键附件的产业化,建设和完善整车平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能力。统筹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体系,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规模。

  (六)新能源产业高端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运行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巩固太阳能光伏领域的研发和高端制造优势,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的成果向太阳能电池工艺设备的延伸应用,推进晶硅太阳能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和薄膜太阳能PVD(物理气相沉积系统)、PECVD、LED刻蚀设备等关键设备及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制。拓宽太阳能光热应用领域。强化风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提升检测认证和服务运营水平。积极发展风光互补发电技术,推动太阳能和风能混合发电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发展新型核能技术,加快建设中核北京科技园,扩大核电高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提高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工程服务能力。试点建设适应新能源并网运行的智能电网体系。

  (七)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发展。抓住国家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的契机,规划建设航空航天产业专业集聚区。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形成覆盖研发、生产、运营整个产业体系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以系统控制、航空技术和发动机为核心,加快发展航空科技产业。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支持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加快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产业集群。

  (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发展。重点提升半导体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太阳能光伏及风电装备、输配电与智能电网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的成套能力。增强高档数控机床、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信息传输设备等的自主化能力。培育发展通用航空与航天、智能专用装备等新兴装备。突破优势领域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发展瓶颈,促进装备制造业向研发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提升高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

  四、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发展平台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加强创新制度安排,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平台为支撑、以新型产业组织为纽带”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一)完善中关村创新平台。统筹集成政产学研用等各方创新资源,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通过建立顺畅的创新资源衔接、联动机制,努力将科技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发挥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的作用,充分利用部市会商机制,搭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政策先行先试以及示范区规划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服务平台,形成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的服务机制。

  (二)强化创新基础平台。鼓励在京研究机构积极承接国家科技计划,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为国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推进蛋白质、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中科院大设施,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加快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北京先进光源预研、生物成像、分子育种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承接“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三)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用,结合“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G20(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等高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的实施,选择300家以上重点企业,以“一企一策”的方式提升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创制一批新标准,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物联网、云计算、生物、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到2015年,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达到50家和200家以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联合研究机构通过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多要素、多样化的政产学研用合作。

  (四)壮大新型产业组织平台。鼓励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基础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进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重点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生物技术外包、诊断试剂等新兴领域的产业联盟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产业联盟牵头组织全国性产业联盟。加强企业、院所、高校的全面创新合作,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内的高等院校,重点推进工业技术研究院、网络产业研究院、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五、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新兴产业高地

  统筹城市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全面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两城、两带”,按照“专业突出、产业集聚、功能聚合、土地集约”的基本原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抓手,着力促进高端产业的集聚发展和低端产业的置换退出,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基地,显著提升北京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加快建设数字电视产业基地。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8.5代线的建设为核心,加快建设数字电视产业园,加快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品种完善,集聚玻璃基板、电视整机、驱动电路、背光模组、偏光片以及内容开发运营等上下游产业,打造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上下游产业配套完善、规模较大的数字电视产业集群。积极引导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LED、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产业项目在专业化园区集聚建设。到2015年,数字电视产业园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二)巩固提升移动通信产业基地。继续推动星网工业园、望京通信创新园等园区发展,加快以无线通讯终端核心芯片研发及整体解决方案开发为主的移动硅谷产业园建设。积极参与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在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等方面加速产业布局。依托智能移动终端产品先进制造中心等建设,推动自主品牌智能移动终端产品规模化生产,开发适应3G/4G(第三代移动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软件平台,实现智能移动终端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平台的结合。到2015年,形成2个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园区。

  (三)做强做大软件产业基地。结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软件园二期、中软软件园、用友软件园、北航软件园、金蝶软件园、中国动漫游戏城等一批特色软件产业基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通用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专用基础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推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的软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动软件外包业务发展,建设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软件外包服务平台。到2015年,形成1至2个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集聚区。

  (四)完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打造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进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扩产建设和工艺技术能力提升,实现45纳米及以下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为自主集成电路关键制造装备材料和先进工艺提供验证平台,提升生产线的技术服务能力,引进具有先进封装测试能力的专业厂商,建设产业链各环节互动发展的产业园。增强集成电路设计园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服务平台的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构建完善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五)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围绕蛋白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集聚一批生物领域的研发资源。推进CRO(研发服务外包)临床研究平台、蛋白抗体药物CMO(生产服务外包)平台、化学药CMO平台、临床前试验动物与动物试验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新型疫苗、基因药物、重大疾病诊断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医药“十病十药”研发项目,到2015年,争取1至2个国家一类新药实现产业化,获得6至10个中药新药证书并实现产业化,形成销售过十亿的“重磅”单品种2至3个,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

  (六)优化发展新材料产业基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发展方向,瞄准高端产业的材料需求,重点建设燕房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中关村永丰国家级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以石化基础产业为支撑,以国内外领先的工艺技术为依托,重点引进高端、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项目,发展面向航空航天、电子、汽车零件、精密机械等产业应用的化工新材料,打造集研发、生产、加工和集散为一体的南部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促进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吸引知名实力型企业和研究院所入驻,发展非晶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新型材料,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北部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七)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昌平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工程基地、采育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等建设。完善纯电动乘用车关键系统、关键附件及整车的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基础设施设备研发及制造。做大做强本市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整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企业落地,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形成包括标准、电机、电控、电池、整车制造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八)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在通用航空领域推动工程化平台建设,建设通用航空工程研究中心和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推进中航工业北京航空产业园建设,加快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复合材料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布局,构建以航空制造业为核心,以航空物流业为主干,设计研发、制造、物流等多个行业为一体的航空产业园。打造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吸引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深空探测、载人航天、空间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项目、公司和研发中心入驻。到2015年,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九)提升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以产业链构建为重点,围绕整机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键部件及基础元器件等配套企业。以90/65nm大角度离子注入机、90/65nm刻蚀机、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等核心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基地。以顺义临空经济区为依托,建设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以丰台和房山二七产业园、地铁车辆修造基地等为依托,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以三一产业园为依托,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以延庆新能源产业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平谷马坊绿色能源产业基地等为依托,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以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园为依托,建设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基地。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500亿元的高端装备产业群。

  六、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大力实施示范应用工程

  围绕保障和惠及民生、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行保障能力以及缓解资源环境制约等四大重点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示范应用项目,着力推进“三大试点城市建设、六大示范应用工程”,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程。围绕构建信息高速网络和打造信息通信枢纽城市的需要,统筹规划,分阶段推进三网融合试 点方案实施,全面推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提升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建立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的三网融合业务运营体系,广电运营单位建设和管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的内容平台和集成播控平台,试点开展电信业务;电信运营商提供IPTV传输服务和手机电视分发服务;同步实施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下一代电信网和互联网,推进实施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应用工程,按照三网融合的要求,逐步建设融合化、互联互通、可管理与高可信度的综合信息网络,到2015年,家庭用户网络宽带接入达到100兆,社区及商务楼宇网络宽带接入达到1000兆,高端功能区及重点企业用户网络宽带接入达到10千兆,全市无线宽带覆盖率达80%,基本建成“无线城市”,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实现全市域覆盖,互动高清电视接入率达到75%以上。创新多样化服务模式,大力培育网络电视台、音视频分享网站、专业内容聚合网站等内容服务商,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政务服务、社区资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信息增值服务。

  (二)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程。面向抢占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制高点的需要,加快推进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和“祥云工程”行动计划实施,建设世界级的云计算服务城市。加快云计算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着力扶持一批自主、安全、高效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到2015年三类典型服务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带动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稳步推进万万亿次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和多层次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扶持祥云大厦、亦庄云谷、中关村软件园等云计算产业聚集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云计算产业基地。面向电子政务升级改造、城市交通管理和人口管控的需要,加快建设“政务云”,重点推进“首都之窗”云平台、城市智能交通云平台、综合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云平台等建设,形成6至8个政务云服务中心。面向行业应用需要,以生物医药产业的基因测序、汽车制造产业的仿真测试等关键应用为重点建设“制造云”,以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功能为基础建设“金融云”,以安全认证、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建设“商务云”。推进“科教云”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教育数据中心,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工程。面向增强国际商贸服务功能的需要,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枢纽型电子商务城市。大力支持服务于电子商务的支付结算、安全认证、交易保障和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个人和企业征信与信用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网上商城,扩大电子商务消费,扶持B2B(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B2C(商业机构对消费者)、C2C(消费者对消费者)电子商务企业品牌化发展,积极探索和发展G2B(政府电子采购)等电子商务新模式,到2015年,电子商务销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5%以上。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推进服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10至20家中小企业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行业服务平台建设,到2015年,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超过60%。规范、发展千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大力推进金融街、商务中心区、通州、石景山、中关村、亦庄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发展。

  (四)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围绕特大型城市提升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的需要及保障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加快推进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应用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率先实施“1+1+8”应急管理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辅助决策系统,为全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提供精细化动态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撑。建设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部门物联网应用信息的接入、汇聚和整合。加快研究和推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医药品管理等涉及民生方面的应用。围绕烟花爆竹流向实时跟踪管理、燃放期间综合保障和燃放后环境整治三方面,推进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围绕城市安全运行所涉及到的供水、排水、电力、燃气和热力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推进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企业等四类高危行业领域,推进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推进重点关键区域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区域内人、地、物、事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针对大客流冲击、极端天气和治安防范等事件,推进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推进雨、雪、雾霾等极端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保畅物联网应用示范。推进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抢险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时掌握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大型抢险救援和城市运行保障等车辆的位置信息和行驶轨迹。推进区县和社区综合监管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北邮感知大厦、网融大厦、物联大厦和石景山物联网产业园的建设。

  (五)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工程。紧密围绕缓解首都交通拥堵的迫切需求,在信号控制、综合监测、信息诱导服务、停车管理、车辆动态管理、基础支撑保障等方面推进六大工程建设,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高通行效率。开展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城乡一体化工程。到2015年,实现全市所有路口的信号系统覆盖和联动协调控制,公交信号优先系统范围基本覆盖公交车辆运行密集的主要大街和城市主干道。开展交通综合监测系统扩建工程,到2015年,建成2000套电视监控设备,新增1600个双向交通综合监测断面、3000套固定式交通违法监测设备、1000套公交车道违法监测设备和500套交通流检测设备。开展交通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与诱导扩展工程,到2015年新建成室外诱导显示屏550块,通过网络、短信、广播等多种信息发布手段,形成一整套立体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动态信息诱导服务体系。开展交通组织优化与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工程,建设交通组织优化与仿真系统,构建北京市停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到2015年新建成路侧停车智能管理系统1000套,扩大ETC(电子收费)覆盖范围。开展智能交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物联网交管服务平台,深入开发并逐步完善平台功能,实现对全市车辆的动态感应和有效控制,促进车驾信息资源在社会领域的全面应用。开展基础支撑保障工程,建设交通综合分析与应用系统、智能指挥调度集成系统、异地容灾备份中心,推进机房等科技配套建设。

  (六)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面向形成汽车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需要,以“十城千辆”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推广为契机,引领全国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探索推进整车租赁、电池租赁等多种新兴商业运营模式,建立租赁服务、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再利用体系,培育一批优质的服务企业和专业化电池回收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集中建设熊猫环岛、航天桥、小营、四惠、马家楼等充(换)电站;在个人消费领域,集中建设电池更换示范站、100座快速充电站和3.6万个慢速充电桩,配套建设2座电池回收处理站、10座专业维修服务站、2座信息采集处理站和示范运行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电动汽车推广应用提供信贷、担保等金融支持。促进纯电动公交大客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普及应用,推广纯电动汽车在环卫领域的示范应用,在市政、出租、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12年,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的示范应用规模达到5000辆。积极推进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鼓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到2012年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力争达到3万辆。

  (七)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按照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整体部署,加强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开展智能电网的试点建设。实施未来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满足智能电网标准的2座220千伏和5座110千伏变电站,推进建设分布式电源接入及微电网、超导输电、配电自动化、智能小区/楼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营业厅互动化、智能需求侧管理、智能电网可视化平台、物联网及通信信息网络、智能路灯及监控系统等项目。积极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标准和规范制定,推进新能源发电并网与智能调度、大容量储能调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推动平谷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昌平高压直流输电等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电网在重点区县的试点建设,加快建设延庆绿色能源示范县,加大顺义智能电网住宅区示范力度,实现新能源、分布式电源的就地消纳接入和并网运行。

  (八)太阳能示范应用工程。以实施“金色阳光”工程为契机,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领域研发平台创新成果和设备的示范应用,提升太阳能产业的应用水平。实施20万千瓦光伏发电工程,重点建设延庆30兆瓦、密云20兆瓦等一批大型光伏电站项目,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兆瓦等一批光伏屋顶项目,示范建设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幕墙光伏发电系统。到2015年,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实施百万平米光热利用工程,全面推动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太阳能光热与其他新能源相结合的综合应用。重点推进太阳能光能热水、阳光浴室等示范应用项目。到2015年,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

  (九)轨道交通装备示范应用工程。结合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加大轨道交通成熟技术和装备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力度。在轨道交通新建线路上推广应用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和轨道交通B型车,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运行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自助服务设备和中低速磁悬浮技术及装备。在轨道交通亦庄线CBTC信号控制系统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自主品牌的轨道交通B型车在轨道交通房山线上的示范应用、中低速磁悬浮技术在轨道交通S1线(门头沟线)上的示范采用和100%低地板技术的现代有轨电车在轨道交通西郊线上的应用。推进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二期、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高轨道交通运载能力和安全性,逐步建立起成套能力较强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发展提供支撑。

  七、加快先行先试,完善保障措施

  紧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结合本市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对接中央资源,争取国家要素落地。整合首都创新资源,挖掘潜力强化制度安排,着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政策、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完善财税政策配套。推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的机制创新。针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贯彻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系列政策中税收、科研经费、股权激励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政策,制定完善实施细则,加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财税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倾斜力度。落实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在本市500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中统筹安排20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基地建设、示范应用等。

  (二)强化科技资本对接。逐步完善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推动本市参股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运作,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资本市场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中关村板块”。建设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推动建立资本市场转板制度。促进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开展投资业务,引导风险投资投向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三)加快人才特区建设。贯彻落实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加快落实国家人才引进政策,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重点在科研、创业及中介服务等方面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及团队。大力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试点,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任用、评价、激励和流动制度。在户籍和出入境、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给予政策倾斜,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四)健全知识产权体系。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积极作用,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应用相结合。引导企业注重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支持企业和技术联盟构建专利池。推进PCT专利申请与国际接轨,促进产业标准与国际水平的对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推进中国技术交易所建设。发挥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的集聚效应,搭建标准创新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利专题数据库和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库。

  (五)增强科技服务支撑。完善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专业运营、平台支撑,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创业咨询、科技咨询、技术转移和投融资等服务,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孵化功能。鼓励发展科技咨询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信息咨询、投融资咨询、技术交易等多元化服务。

  (六)培育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研究制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调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和业态管制,为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潜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国家创新计划,扶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鼓励民营企业总部在京聚集,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

  (七)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提升开放合作水平。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在京发展,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设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利用国际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支持本地企业以市场开拓、认证合作、国际化品牌培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融资。吸引各类国际组织落户北京,牵头创建专业类、地区性国际组织。积极组织国际会议、展览和论坛,塑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品牌。

  (八)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积极培育市场,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服务,在本市300亿元的政府采购总额中,统筹安排200亿元资金,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消费模式,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

  八、加强统筹协调,做好组织落实

  按照“突出重点、集中精力、分步实施、持续推进”的工作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任务落实和宣传引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统筹协调,构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对接国家部际协调机制,由市领导牵头,建立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机制,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沟通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区县及相关产业园区建立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市、区县、产业园区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强化落实,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围绕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重点工程,组织编制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项规划和产业布局指导目录,引导各区县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建立项目准入退出机制和战略性新产业统计监测制度。

  加大对资金、人力、土地等资源的统筹力度,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落地建设、重点示范应用工程顺利实施。完善项目的储备、筛选与管理机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切实做到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

  (三)加强宣传,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引导中央资源、国际要素资源、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四类主体,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视培育创业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关联内容
  ​关于申报2022年度商业流通发展项目的通知 京商财务字〔2022〕10号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5部门关于组织实施《北京市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及担保费用补助实施细则》的补充通知 
  关于2022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纸化申报工作的通知 京科基金字〔2022〕21号 
  关于开展2022年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自荐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快落实承租非国有房屋科技型孵化器房租减免补贴政策的通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征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产品的通知 
  关于开展2022年度首批次(总第十七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征集2022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项目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 国办发〔2022〕21号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落实好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 
  延庆区关于《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的落实指引 延政办发〔2022〕13号 
  关于转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要求文件的通知 京科资发〔2022〕131号 
  关于开展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度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2022年度顺义区支持企业智能转型升级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 京经信发〔2022〕41号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申报2022年度北京市“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赋能奖励项目(第一批)的通知 
  关于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有关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2022年度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影视产业发展项目(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申报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2022年1-6月新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转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等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要求文件的通知 京科资发〔2022〕125号 
  关于转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等21个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要求文件的通知 京科资发〔2022〕126号 

 关键字
  新兴产业
 点击上述关键字,可查看更多对应内容信息。

 相关内容

 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搜索

上述内容如果没有如意的结果,可尝试调整关键字[]后再搜索

关键字之间分别添加空格、+、-表示同时包含、分别包含或排除关键字(示例:基本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业务&资讯 咨询&服务

公司注册

开办公司

社团组织

社保人事

电话:010-61256989

虚拟办公

税务业务

工商登记

挂靠公司

手机:17319287279(微信同号)

共享办公

资质办理

企业登记

法律事务

单间时租

知识产权

公司登记

网站建设

房屋租赁

法律事务

经营异常

银行业务

微信扫码

财务业务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版权所有 @2020   联华众创空间  京ICP备18022180号-16

网站导航  Sitemap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电话洽谈
手机洽谈
微信洽谈

微信扫一扫
洽谈沟通更便捷

返回顶部